創新驅動的產業園代表了一種和傳統經濟不同的發展模式,不單純建造傳統科技園中的研發和生產空間,而是通過創造具有城市特質的公共空間氛圍來強化知識溢出效應,并提供可共享和低成本的公共設施,成為集聚人才、激發創新活動、能夠達到以創新驅動的園區規劃理念。目前,沿海城市的產業園已在陸續的轉型升級實踐中,為產業園發展提供了模式借鑒。
1、規劃理念注重“人與創新”的理念
創新驅動的產業園規劃與傳統規劃相比,更突出人的“工作、生活、創造”的定位,緊密圍繞“人”的要素,合理規劃要素集聚,提供科技孵化戰略的軟硬件,并配套完備的研發平臺、交流場所、產業化前期的孵化平臺、中試基地等,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創新要素集聚區。
在空間規劃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生態環境。園區生態和綠化的布局要適宜,注重為園區的企業人員提供優良的生態環境。
2)完善的生活配套環境。需要為科研人員打造中高端配套服務、中低密度住宅、花園式交流環境。
3)高層次的人文環境。創新型園區需要滿足人才精神層面的需求,結合園區所在地的人文歷史資源,打造高層次的人文環境。
2、空間規劃需考慮高效便利的理念
在園區選址、園區規劃、建筑布局時,要綜合考慮科技研發平臺、生產性服務企業、商務和會展中心、金融機構、教育醫療、居住、休閑娛樂高度集聚的“類都市核心圈”。
3、規劃重視中小企業的培育要素
傳統園區普遍圍繞財稅、融資、生產、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指定政策優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創新驅動的園區在此基礎上,對中小企業實行集群化發展和專業化培育方式。園區扶持中小企業創新,鼓勵各地引導中小企業參與創新合作,突顯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的主體地位,培育一大批“小而專、專而精、精而強”的中小企業集群。
4、園區設立孵化器和創新引導基金
園區與政府牽頭,設立基金投資于創新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數量增長迅速,通常會為初創公司提供免費咨詢服務,并合作開展信息共享,挑選有成長潛力的企業進行進一步投資。
5、園區重視“人的價值實現”
園區充分規劃滿足人才價值提升和自我實現需要的創新平臺,一方面滿足人才的價值感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集聚相關人才,充分交流融合,實現技術的進一步創新。
6、增加“交流的載體”
在創新驅動的園區中,一些商業服務功能充當了非正式創新交流的平臺,例如餐廳、酒吧、街區公園和咖啡廳等。創新型園區的規劃理念是在彌補原有規劃對于人性化的商業服務設施考慮不足的問題上,結合園區的空間特點設置了集商業一辦公一體育文化一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設施”,并設立“鄰里中心”,為就業人群就近提供咖啡店、書吧、便利店、快餐店、公共食堂、健身房、閱覽室、醫務室等設施,以及為企業就近提供配套服務的共享會議室、公共數據備份中心、專業孵化空間等。上述各類交流“載體”可由園區平臺公司負責建設和運營,成為園區營運收入來源之一。
7、公園廣場網絡化植入
傳統產業園的公園、花園往往設置有圍墻,其開放空間大多為沿河、沿路的線性空間,不具有停留和集聚的空間吸引力。同時,對出讓土地設置有較高的綠化率,導致現狀大量綠化空間限于圍墻內而不具有公共屬性。對創新引領的園區規劃而言,需要隨時可達、可進入、可停留的塊狀綠化或廣場,建立有效的互動交流公共空間。因此規劃及設計時,注重在園區內按照300-500米的服務半徑設置塊狀綠地,通過建筑圍合出小廣場、大臺階等,讓“隨時可到達”“隨時可駐足”“隨時可交流”成為園區常見的綠色空間。